“快趴下,小刘!”班长的怒吼如雷贯耳天创网,将我从《士兵突击》中许三多的战术动作中拉回现实。结果,我没能躲开子弹,倒是狠狠地摔进了泥地——这是我入伍第一天的经典“开场白”,至今成为我们连队流传三年的笑话。
每当回忆起自己在训练场上摔得狼狈不堪的模样,我至今还是会羞得满脸通红。那时,我才真正意识到,原来电视剧的战争场面全是“假象”。比如,子弹的初速度往往超过800米/秒,几乎是音速的两倍。当你听见“砰”的一声枪响时,子弹早已穿透了你。那些在电影中英勇的主角们,所谓的“听声辨位”,不过是导演精心设计的“延时特效”罢了。
然而,话又说回来,若没有《亮剑》中李云龙机枪扫射时那份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,恐怕我这个体育特长生也不可能那么热血地投身军营。最近,我在抖音上刷到许多军事电影的片段,评论区里也有几百万网友分享了与我同样的“被骗经历”。其中,一条留言尤为火爆:“我知道那是假的,但看着确实带劲啊!”
展开剩余68%仔细想想,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也未必全是坏事。去年,我带大学生军训时,一名瘦弱的男生告诉我,他就是因为看了《红海行动》才坚持每天跑步五公里。虚构的战斗场面虽然与现实不符,但它能激发年轻人对军营的向往。就像迪士尼从未教孩子如何建造城堡,却能点燃他们对童话世界的憧憬。
说到真正的军营生活,可远没有电视剧那么刺激。我们新兵连每天练习据枪两小时,光是95式自动步枪空枪就重达3.25公斤,没点体力可真坚持不下来。拿到实弹的那一刻,我紧张得手指发抖,根本不像影视剧中那样的英勇新兵,直接拿起机枪就突突突的。这简直是“买家秀”与“卖家秀”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我记得我们连队里有一位传奇人物王大山。他体检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,整个服役期都在炊事班里忙着抡大勺。退伍的前一晚,他捧着炒菜铲痛哭流涕:“我当了两年兵,连枪都没摸过,这算什么军人啊!”这样的故事,若放到电视剧中,绝对是个极具戏剧性的素材。
最近,我又看了一遍《拯救大兵瑞恩》,这才真正理解了影视创作的智慧。当汤姆·汉克斯在奥马哈海滩上翻滚着躲避子弹时,观众不会去计较那些物理学上的细节,大家记住的只是士兵在生死边缘无畏坚强的形象。
所以,别急着批评电影导演的“不真实”。关键在于场合的区分。在训练场上,我们追求精准到毫米的要求,但在银幕上,不妨多一些艺术的想象。毕竟,没有那些“看似不科学”的战争片,谁又能激发年轻人保家卫国的热血?只要不出现像某些“神剧”中那种荒诞场景,比如战士骑自行车追火车,适度的夸张就当是为国防教育加上了特效滤镜吧。
如今,每次看到新兵摆着造型躲避子弹,我心中不禁会心一笑天创网,却也不再揭穿他们。正如当年班长所说:“电影是电影,战场是战场。”最重要的是,银幕上那些英雄的形象,正悄悄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。或许,这就是军事题材作品的独特意义:它不必完全真实,但必须足够动人。
发布于:福建省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